您好,欢迎光临山东钢桶行业联合会网站!
当前位置: > 国内要闻 >

多部门正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 全面发力“破、立、降”

时间:2018-02-06 16:40来源:未知点击:

“破除无效供给、培育新动能、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是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,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。”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、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对中国证券记者表示,今年政府将重点在“破”上下功夫,强化无效供给清退,推动化解过剩产能。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,目前多个部门正在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,全面发力“破、立、降”。其中,工信部正在加紧推动出台有效处置“僵尸企业”以及金融债务处置的意见,发改委正在完善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的多项举措。

有效处置“僵尸企业”

工信部准备出台的有效处置“僵尸企业”以及金融债务处置的意见受到业界广泛关注。

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,“僵尸企业”已经成为当前经济、金融问题的风险源头之一。无论从破除无效供给角度,还是从控制宏观杠杆率角度来看,处置“僵尸企业”刻不容缓,这是各界共识。不过,如何有效处置这些企业并有效解决处置后对金融债务的影响,十分重要。

潘向东认为,处置“僵尸企业”需循序渐进。部分“僵尸企业”是国有企业,在清理之前要做好人员安置和债务处置工作,可以进一步加大债转股、兼并重组力度等,解决“僵尸企业”负债率较高的问题。

国资委统计数据显示,2017年兼并重组的成效较明显。截至2017年年底,中央企业累计“压减”法人8390户,大约25%的企业在集团内与一些优势企业进行了兼并重组。

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、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,处置“僵尸企业”应在加强市场自我出清能力、完善“僵尸企业”退出机制等方面重点突破。企业退出市场首先面临人员安置问题,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。在“僵尸企业”的清退过程中,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要真正得到保障。同时,当地政府要增强人员再就业的培训力度,扩大培训人员范围。要重点处理僵尸企业清退后的债务问题。从当前形势看,除了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外,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理清政府、银行、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,加快体制机制改革。

加大力度降成本

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举措,降成本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力度。目前发改委正在完善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、降低物流成本等多项措施。

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,当前面临的所谓高成本的根源在于制度变迁滞后导致的制度性成本。这个制度性成本不仅仅是源自管制的原因,也不仅仅是源自审批权没有下放的原因,而是当前阶段的风险总水平提高了,而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没有及时跟进,从而产生各种制度性成本,最终转化为企业的各项成本。

“解决制度性成本的关键不仅是降税清费,还与社保体制改革、金融体制改革等密切相关。”刘尚希表示,应改变各部门在税费、能源、融资、投资、社保等重点领域各自为政的做法,加强部门联动和降成本政策的协调,并与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,切实保障降成本政策达到预期效果。

中国物流成本较其他国家较高。为切实降低物流成本,发改委将再出实招。发改委将进一步加强物流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,将陆续启动实施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第一批重点项目。同时,推进发展物流新业态和集装箱运输,组织开展多式联运第二批试点。

培育经济新动能

业内人士指出,清理无效供给、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不是目的,目的是要立:立出新动能、新技术、新模式、新业态。

潘向东表示,新兴产业代表未来发展方向,是发展经济新动能的重要一环,要在体制机制、政策环境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。要加快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多方面发展中国经济新动能,进而不断提升经济含金量,为经济稳中向好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。

对于培育新动能,近日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提出,2018年,我国将重点实施数字经济试点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工程,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新兴产业创新中心,设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,全面实施生物产业倍增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。

刘元春认为,培育经济新动能,核心是创新。创新型产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。目前,新技术、创新人才、创新企业和创新组织在中国依然是非常稀缺的资源,要加大推动新一轮创新,培育出一批企业、产业和技术,让它们在各类平台上成功孵化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。
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认为,今后一个时期,经济新动能将主要来自五个方面:一是消费升级和大消费产业,二是培育新兴的产业,三是传统产业升级,四是城市群和大型都市圈的建设,五是开放特别是服务业的开放还有很大潜力。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版权所有:山东钢桶行业联合会   Copyright ©2015   All Rights Reserved

地址: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辛化路3816号   邮编:255400   联系电话:0533-7508091   鲁ICP备15036888号